--> “卧龙”故里绘卧龙 - 湖北省建筑业协会_威尼斯人官网
服务热线:
027-87362225

“卧龙”故里绘卧龙

 二维码 11
发表时间:2016-07-22 09:28

张颖 邓华国

中华腹地,荆楚西北,汉江中游,襄阳凭山之峻、据水之险,已矗立2800余年。

这座历史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控荆湘,临江汉,北上洛,西去川陕,自古兵家必争四战之地,从春秋战国楚秦相伐、东汉末年三国拉锯,到东晋前秦南北对峙、南宋时期死抗金元,再到明末清初闯王称王、抗日战争屏阻倭寇,无数英雄豪杰在这里登场,留下千古不朽之功名。

这座文化名城,是宋玉、李白、杜甫、王维等的心神相恋处。一江汉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叠翠环,山水之幽孕育人文之胜,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到“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再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无数迁客骚人在这里流连,留下万世传诵之诗篇。

提到襄阳,还是“卧龙”诸葛亮名头最响,在这里,他躬耕山野待良机,三顾频繁《隆中对》,三分天下定大计,从大争之世中脱颖而出、一展抱负;斯人已远,茅庐犹在,古城在传承中前行,依旧在为追梦者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

2009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接到襄阳汉江三桥工程,巧合的“三”字恰似中建挺进桥建领域与中交、中铁三足鼎立的雄心,凝聚着中建人的梦想,后更名为卧龙大桥又与中建三局和西部建设蹒跚学步、勇于探索到硕果累累的建设历程非常贴切。

4年鏖战,卧龙大桥于2013年“十一”前夕顺利通车,成为古城襄阳的一张新名片和汉水之上的一座新地标,并于今年2月喜获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

她的靓丽容颜,惊艳千年古城

卧龙大桥通车那天,襄阳全城喜庆。电视的全程直播,报纸的头版头条,论坛的置顶推荐,都聚焦到了她身上;大街小巷的家长里短,出租车司机对讲机里的话题,甚至卡五星麻将桌上的闲谈,也都离不开她。

2013年9月29日上午,时任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市长别必雄等襄阳市“四大家”领导,走上黑质黄线、一尘不染、还散发着沥青芳香的桥面,出席通车仪式。

在建设者、市民代表的见证下,别必雄在讲话中向工程建设者表示深深的敬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基础设施部党工委书记翟志刚代表建设方致辞。

10时18分,王君正宣布工程正式通车,车水马龙开始鱼贯而过,排队等候在桥头两侧的市民们也扶老携幼、蜂拥而上,赞叹声、闪光灯此起彼伏,拿着手机拍拍拍,微博微信发发发,大家乐此不疲,只因卧龙大桥终于完全掀开盖头,让整个襄阳得以近距离欣赏她的靓丽容颜!

远远望去,标准宽度31.5米、总长4581米(其中主线桥梁全长4343米)、主跨310米、拥有四座122.5米高索塔的她飞驾南北、气势恢宏,一举创造汉江上桥梁长度最长、主塔最高、跨度最大三项之最,犹如长龙碧波、亟待腾飞。

索塔牵起208根双面双向的斜拉索,恰似巨大的竖琴,在演奏优美的旋律,声声绵长;索塔之巅,7米高的塔冠傲然耸立,呈诸葛亮帽子造型,与扇形布置的斜拉桥一起,组成“羽扇纶巾”的意向,静静守望滚滚汉江从桥下流过,使观者睹景思人、忆起这座城市的历史风云变幻,忍不住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从南端桥头往北而行,一块石碑首先映入眼帘。“卧龙大桥”四字模仿于故居襄阳米公祠的北宋书法家、画家、诗人米芾所擅长的“刷字体”,与桥的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相当吻合,让人还未上桥便平添几分神往。

来到主桥中央,更觉赏心悦目。桥体宽厚结实平稳通透,仰视索塔如火箭头直冲云霄。抚摸着刚劲的斜拉索,斜倚着防护栏杆,一边感受着她跳动的脉搏,一边欣赏着她与大自然融合一体、相映成画的优雅景致:蓝天之上,白云悠悠,蓝天之下,一江两岸楼房鳞次栉比,大小船只在汉江上游走,经过卧龙大桥下,又消失在天边。

此景此情,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来此一游的市民纷纷送上了自己的赞美,见诸于报端、论坛和个人社交平台的日志与签名,呈刷屏之势。

一位年近七旬、手摇着三轮车上桥的伤残老人说,“卧龙大桥,你是我们襄阳人的骄傲。卧龙大桥,你是汉江水面上一道最绚丽的风景。”

襄阳市二十中四年级一的小朋友罗亦夏在作文里写道,“桥下有许多小岛,有的岛上的树稀稀落落,有的岛上的树密密麻麻,有的岛上既有树又有农田,还有人家。它们与大桥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

这就是卧龙大桥,一亮相便引发倾城之恋、至今不衰,风和日丽之时,走在桥下江滩和公园,你会看到一对对恋人,以她为背景,在拍摄情定终身的婚纱照。

她的一举一动,情牵百万市民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断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苦于跋涉的人类应该感谢桥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艾青的诗句道出了桥之于人的重要作用和人对于桥的深厚感情。正如卧龙大桥,作为襄阳内环线建设四大控制性工程中唯一位于核心市区的关键“阀门”,将使现有多个重要经济板块连为一体,带动桥头两侧旧城改造和环境治理,成为城市腾飞的新支点、市民出行的新通道。

在襄阳,人们靠着渡船往返于江南、江北的历史,直到1970年才随着被称为“一桥”的汉江大桥通车而宣告结束;1992年,“二桥”长虹大桥进一步拉近了一江两岸的距离。

然而,又过了不到20年,两位大哥就已不堪交通重负又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三桥”这个最小的“娇娇女”在万众期待中呼之欲出:2009年5月正式动工……当年12月8日首根桩基浇筑成功……2013年8月26日主桥顺利合龙……

就像父母或多或少会偏心最小的孩子,襄阳上下对“三桥”更是疼爱有加,这份浓浓的爱意体现在对她4年多一点一滴成长的密切关注:

不管是艳阳高高还是细雨绵绵的日子,常有成群结队的人沿着江堤走近围挡来瞭望指点;

不管是薄雾初升时晨跑经过、还是夕阳西下时来此散步的居民,碰到中建“安全帽”,就会问问“什么时候能通车啊”;

不管是大雪漫天将工地盖得严严实实、还是妖风突袭卷走江中岛上临建的困难时刻,整个施工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前来视察达50多次,其他各级领导前来指导200余次,帮助解决问题,勉励建设者勇毅奋进;

还有那一听说是建三桥的便非常客气、有时还坚决不收钱的出租车司机,叫碗炒粉要送一个荷包蛋的阿婶……总让大家感动在心间、责任在肩头。

除了围观、期待,还有少数市民更深入地参与进来,全程记录下卧龙大桥的前世今生。

“这座桥就是为我而修的。”几乎每周都要来项目采访进度的襄阳卫视《今日播报》栏目记者王晖动情地说,“没有她,我要绕路奔波近1个小时,才能来到卧龙桥南的襄阳广电。”现在,他上、下班只需要15分钟。

刚进场时,项目员工发现了件奇怪的事。每到周末,就有一队人拿着长枪短炮,隔着围挡到处拍照,偶尔还偷跑进工地。了解才知道,他们不是来挑刺监工的便衣,而是关心工程建设的当地摄影协会成员和业余爱好者。

之后,项目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邀请他们和市民代表到项目座谈,并多次走进工地参观;又与媒体和市民政局联合开展“我为汉江三桥取名”活动,获得社会和市民热烈响应——2300余人次参与,征集桥名282个,初评出9个桥名登报,1502名读者参与投票。在备受关注点的桥名揭晓仪式上,项目经理冯浩在致辞中表达了做好工程的决心、介绍了三局建设者的艰辛与付出,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市民的口耳相传深入人心,为项目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鱼水情深、企地情浓,还神奇地浇灌出一朵朵爱情之花,好几名项目员工与襄阳妹子恋爱、结婚,把家安在了这里。项目员工艾靖就是坐着婚车从通车后的卧龙大桥迎得美人归,将《楚天都市报》(襄阳版)的记者常妍铮娶过了门。

她的健康成长,扮靓企业品牌

卧龙大桥的承建,在当时揽获了中建系统公路桥梁桥面第一宽、水上作业面第一广、混凝土斜拉桥跨度第一大以及单个工程上构施工工艺第一多“四个第一”,并开创了中建系统公路桥梁使用移动模架和牵索挂篮施工现浇箱梁之先河。

她还是一座小型“桥梁博物馆”,包含了国内最常见的五种桥梁结构和五大箱梁施工工艺,囊括了从下构桩基到上构箱梁和索塔一整套常规和超常规的桥梁设计及施工理念。

这些,对初次涉足跨江大桥的三局建设者不啻为巨大的挑战。压力之下,项目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攻克难关、收获成功,创造了最快“1天7根桩基、3天一座承台、5天一节塔柱、10天一对主梁、20天一跨模架箱梁”的施工高速度。

履约高效源于精谋善创。针对复杂的主塔水中深长桩地质情况,项目采用全液压气举反循环钻机有效破解;针对体量大、风险高的滩桥水中桩施工,采用旋挖钻机上钢平台施工方案,首创长江和汉江流域水中桩旋挖钻上钢平台施工工艺,让施工全面提速;针对超厚卵石层地质条件下水中深埋低桩承台,项目调整双壁钢围堰为钢板桩围堰,有效规避双壁钢围堰难以下沉的风险,开创长江和汉江上水中主墩承台钢板桩围堰施工工艺之先河。

进度突飞猛进,品质同样牢固。主塔承台施工原拟定采用双壁钢围堰进行施工,后经项目部讨论分析,利用拉森钢板桩围堰代替双壁钢围堰,不论工期、质量还是成本、安全都更优,却难以得到认可。时任项目总工戴小松一番力排众议的答辩,让方案终于通过专家评审。施工实践证明,钢板桩围堰挡水效果良好,为水中承台施工提供了重要保障,百分百一次性验收通过。

此外,还有串联桥梁群桩护筒实现多级泥浆沉淀循环、高压气水引孔桩克服钢板桩难以插打到位、多点分散供料混凝土技术进行围堰封底确保基底无渗漏、穿束及梳编一体化新装置减小超长预应力束的穿束难度……

一个个靓丽的成绩单,一次次强力的品质保障,让各方态度经历了从怀疑到肯定再到竖起“大拇指”赞赏的大转变,也为项目赢得了总公司科技示范工程、全国交通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众多荣誉,擦亮了企业品牌形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年多奋战,培养了一个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军团队,1名公司领导、20余名公司部门和项目班子成员、60余名项目管理骨干从这里走出,又奔赴到武汉江汉六桥、唐山纳潮河大桥、武汉地铁21号线、长沙地铁4号线等多个重点工程担当重任,正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更多基础设施业务品牌序列奉献强劲动力。


湖北省建筑业协会
关于我们                新闻公告                协会工作                行业发展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12号建设大厦A座8楼  
邮政编码:430071   电话:027-8736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