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铁骨狮心传黄沙

——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友

作者:李萍娟 戴相尚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9月23日

  黄沙狮子,因流传于黄沙洋(今临海市白水洋镇一带)而得名,表演时能跳上9层高台,故又称“上桌狮子”。据传由北宋庆历年间武师杨显枪始创,千余年绵延不绝。“文革”开始后,黄沙狮子表演中断近30年,上世纪90年代后重振旗鼓,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期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曰友始终坚持在表演第一线,是黄沙狮子传承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因为贪,我迷上跳狮子”

  1949年11月,王曰友出生在白水洋镇(时属双港区)上游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在农闲特别是过年期间,老百姓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民间演出,其中就有黄沙狮子表演。

  当时,黄沙洋地区的狮子班有20多队,上游狮子班在当地比较有名,当地的小孩子几乎都是看跳狮子长大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曰友难免“从俗”,年轻时,他就与村里的小孩子看跳狮子。十来岁时,因为狮子队不要小孩子,王曰友就与小伙伴们自己练习跳桌、悬桌角。一放学,就往村边的小树林里跑,把书包里的书往地上一倒,装上沙,挂在树上练习打沙袋,绑在脚上练习跳跃。因为黄沙狮子除了武术表演外,还要跳上9层桌子叠起的高台上,得有一定的弹跳能力。

  “说到底,就是‘贪’,我迷上跳狮子,而且一跳就是一辈子。”王曰友说。

  “贪”,临海方言,意为过度喜欢。会“贪”,那是因为王曰友有着一颗装着黄沙狮子的心。

  二十个师兄弟,仅出师四人

  年纪稍大,村里的冯郁青老师吸收王曰友学跳狮子,与他同时拜师的尚有19人。

  每天天蒙蒙亮,王曰友就跟随师傅们一起习武,吃过晚饭后又聚在村边学习舞狮。先是练习马步、仰卧起坐等基本功,接着学习跳桌、悬桌角、舞狮、上桌等。他先跟冯郁青学习跳狮子头,后跟王来友老师学习甩狮子球。

  这样过了大半年,这年年底,师傅们要对他们师兄弟进行考核。按当时规矩,只有考核合格后才算出师,才可以随团演出。

  至今,王曰友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大年三十夜,村边的狮子堂(一座农村常见的小庙)里,正堂墙上挂着祖师爷杨显枪的图像,下面一张八仙桌,摆放着杨显枪的灵位。师傅们敬香拜祖师爷后,分别在桌子两边靠背椅上坐下。王曰友等师兄弟拜过师傅们后,按年龄大小分别献艺,最后由师傅打分,8位师傅中有6位打满分,才算真正的出师。

  王曰友是师兄弟辈中的佼佼者,不管是跳狮子还是跳桌,均得到师傅们的颔首。与他同期学习的20位师兄弟中,只有4位出师。打那以后,王曰友正式成为黄沙狮子第六代传人。

  按照当地风俗,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狮子班都在外演出,有时一天要演好几场。

  记得那一年正月初二,狮子班来到十里外的括苍镇山头何村,初选场地为该村的操场,当时狮子班所用的桌子均是由所在村的村民筹集。由于名声在外,刚筹齐45张八仙桌,操场上已“人满为患”,没有空地可以表演。为了表演效果,临时决定把演出场地放在了村后竹林的一个空地上,谁知刚把桌子搬过去,附近村民听到消息,都放下手中活计跑来观看,竹林里还是摆放不下。经过协商,该村村后的水库边还有一块空地,周边是山,村干部就一起动员村民们都退到山上观看,空地作为表演场地。

  在叠桌子过程中,狮子班又发现许多八仙桌由于使用时间过久,牢固度很差,风吹过都有把它吹塌的危险。按以往经验,他们向村民借来爬树的软梯,把桌子两边从顶层到底层固定住,然后进行表演。这次表演,无论是观众的人数,还是危险系数,都令人记忆犹新,经过50多年时光的流逝,王曰友还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每一个细节。

  其实这样的场面不止一次。黄沙狮子的表演,就在于“惊险刺激”,表演者能上9张八仙桌叠就的9米高台,并在最高层仰放的桌脚上脱鞋着袜,观看者无不提心吊胆。这也是黄沙狮子之所以千年流传而代代相诵的原因。每次提及前辈们的这些表演,王曰友心内总是充满了钦佩。

  当时,队员们身穿队服,服装后背印有号码,王曰友是“3”号,主要跳狮子头和跳桌。由于其精彩的表演,时常赢得观众们发出“3号加油”的呐喊声。

  这样过了3年,“文革”开始了,黄沙狮子的表演也因此而绝迹了近30年。

  承前启后的传承者

  上世纪90年代,在白水洋镇政府与临海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准备恢复上游村和东方红村的黄沙狮子表演。然而,经过近30年的停顿,原黄沙狮子班的老艺人们大多已去世,在世的多年事已高,几个相对年轻的均打工或经商在外,收入比较丰厚,让他们回来跳狮子是不可能的。

  时任上游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曰能,找到了在家务农的王曰友与冯郁青,说明意图。对跳狮子有着浓郁感情的王曰友二话没话,放下手中的农活,重整行囊,开始在村中招收新一批学员。

  招生广告贴出去了,却只来了几个人,而且多是有家小的,40多岁的也有,这跟30年前的情形完全两样。为了能使黄沙狮子重整旗鼓,王曰友仔细地分析村中600多户人家中的年轻人,哪些村民有体力学舞狮,哪些人对黄沙狮子有兴趣?然后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不久,一队20多人的狮子班终于成立了。

  那些天,王曰友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他与冯郁青把队员们聚集到村边的操场上,每天天没亮就开始训练。王曰友作为主教练,言传身教,一些基本要领,都亲自反复示范讲解。

  “狮子要‘活’起来,就要靠平时勤练基本功,不断地重复练动作,直至形成肌肉记忆。”王曰友说。于是,每个周末,古镇的祠堂里、镇外的山坡上多了一群练习舞狮的身影,一天要练上8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舞狮队终于练得像模像样。不管是地面耍狮子,还是过堂、下巴点、跨桌、硬腰、钻圈等桌上功夫,均已过关。

  经过近30年的停歇,黄沙狮子第七代传人,终于在王曰友的指导下顺利接棒。黄沙狮子的名声重新在临海这块大地上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1998年以来,王曰友所在的临海黄沙狮子表演艺术团(成立于2004年,现为临海黄沙狮子传习所)参加了历年的临海江南长城节、台州市元宵踩街、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活动。

  2005年11月,王曰友受到盛昌黎副省长的接见和表扬;2006年,黄沙狮子表演获台州市首届“农民文化节”表演金奖。

  2006年,黄沙狮子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鉴于在传承中所起的作用,2008年,王曰友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又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由于年龄渐高,跳桌已不胜其力,每次演出,王曰友改做“鼓手”,演出的时候为队员敲鼓板。

  说到鼓板,敲鼓是整个狮子队的核心,是指挥。无论是跳桌、钻圈,还是跳狮子头与狮子尾,除了要求队员能配合默契,最主要就是听鼓点,即锣鼓的声音。如在狮子抢球时敲三五八,在狮子上桌时则用三连九,在顶台表演走桌脚脱鞋穿袜时,只用叫锣。一个狮子班,表演得有无节奏,主要靠鼓板指挥,一般由主教练亲自担任。

  这期间,王曰友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浙江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同时受聘到白水洋镇中心校、白水洋镇中学等中小学授艺。

  “但愿黄沙狮子能代代相传”

  2014年的一场大病,让王曰友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即使这样,每次团队有演出,他仍然坚持在表演第一线。在他心中,醒狮文化已经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黄沙狮子表演,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将狮舞精神浸润到白水洋人的血液中,王曰友还是经常会寻觅舞狮好苗子。黄沙狮子第七代传人招收了一批新徒弟。每次,徒弟们授艺时,王曰友总会踱到广场上去看看,看看徒弟们教的徒弟怎么样,有时也会指点一下。

  “现在来学狮的人越来越少,平均年龄由过去的20岁左右到现在的30岁左右。”王曰友坦言,舞狮难度高,没有固定收入和前景,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他曾在白水洋中学挑选了一些学生培训了几期,学员达百多人,然一旦毕业,或升学或外出打工,几乎没有人加入到黄沙狮子传习所中。

  “选人才难,加上没有经费,人才流失严重,出现很大的传承危机。”王曰友介绍,如今的黄沙狮子表演,主要还是靠他第一批培养出来的那二十来人。

  “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黄沙狮子能代代相传,不想看到它在我手里失传了。”王曰友表示,作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愿成为对外讲好白水洋黄沙狮子故事的“孺子牛”,成为年轻一代传承非遗文化的“阶梯”,通过老一代传承人带领年轻一代的方式,携手并肩推动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薪火相传。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