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指尖拨弦守国粹

——记琵琶演奏者郑德群

作者:李萍娟文并摄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被人们称之为“民乐之王”,由古至今经过艺术家的改进成为了中国九大传统乐器之一。说到琵琶,很多人也许就会想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婉转美妙。不过对于琵琶演奏者郑德群来说,每次弹起琵琶,带给他的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安宁。

  说起琵琶时,郑德群眼里有光,给记者引经据典来赞美,这源于他对琵琶的热爱。

  54岁的郑德群从7岁开始学习弹奏琵琶。他进剧团、当琵琶教师、成立琵琶工作室,40多年来他坚持每日练习,他说:“此生钟爱琵琶声!”

  苦练技艺 年少即为乐痴狂

  郑德群是在丝竹声中长大的。

  郑德群的父亲是民营越剧团的团长,从小在浓厚音乐氛围下成长的郑德群对音乐有着一份比常人更热烈的情感。郑德群还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接触琵琶的情景。“当时是父亲教我的,那一年我7岁,用的琵琶就是正常大小尺寸,和这把一样。”他抚了抚怀抱着的琵琶笑着回忆说。

  家庭和生活的氛围培养了郑德群对乐器演奏的爱好。儿时初学琵琶的他总是会去父亲的剧团,爬上舞台,向其他乐师取经。那时的他走到哪总是背着一把大大的琵琶,很多时候因为白天要上学,他就利用早晨、中午和睡前等空闲时间练习。没有父母的催促、没有烦躁和厌学,有的只是超强的自制力和对琵琶的热爱。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首座,弹奏琵琶时,单右手指法就包括弹、挑、双弹、双挑、剔、抚、滚、飞、分、勾、抹、轮、扫等;左手指法则有揉、吟、带起、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等技巧。形式多样的技巧令不少琵琶爱好者感慨学习琵琶“入门难”。在最初学习琵琶那几年,郑德群踏踏实实地付出过,也走过不少弯路,这些经历让他明白,想把琵琶弹好,没有任何捷径,只有勤学苦练。

  时光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飞逝,最终郑德群顺利考入浙江省艺术学院,开始真正系统的琵琶演奏学习。

  当时在学校,作为经验最少的学员,上进心极强的郑德群暗暗努力,别人练3小时,他练6小时,别人练6小时,他练10小时,周末也不休息。他笑着说:“除了睡觉、吃饭,其余时间全部用来练琵琶,我从不喊累诉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养成了每天至少弹6个小时琵琶的习惯。

  在这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里,郑德群快速成长,曾参加过比赛获过多次奖。在学校期间,他还把生活费攒下来买音乐会门票和名家音乐带,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各家所长,尽情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1988年,毕业后的郑德群进入台州越剧团工作,负责剧团每一场演出的琵琶配乐。”戏曲配乐和我之前所学习的演奏大有不同,剧团演出比较多,每天演出时间超过8个小时,我只能趁着晚上练习,有时候夜里躺在床上,想起来有一段曲子还不熟练,就起床练习。”郑德群说,虽然白天演奏已经很辛苦,可他直到睡觉前都还在想着“每日一练”,如果乐谱中哪一句不熟练,他能连续一周只练习这一句,直到自己听厌了,手指有了“记忆”。即使后来剧团解散郑德群开始经商了,他每天依旧不忘练习琵琶。年逾半百的郑德群与琵琶相伴却已有46年之久。不求名利、享受琵琶带来的乐趣就是他的人生信条。

  严格教学 传承国乐文化

  “以前学乐器不过就是混饭吃的一门手艺,然而,现在则完全不一样了,学乐器网易体育直播的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国粹的延续。”

  1995年台州越剧团解散后,下海经商的郑德群从台前转到幕后,开始免费教一些亲戚朋友的孩子弹琵琶。

  “琵琶曲类型多样,风格多变,既可宏阔大气,又可优美轻快,这样精美的民族乐器应该传承和推广。”商海沉浮多年后,郑德群想沉下心找回音乐,他在东湖边开了一个艺术中心。开了专业的培训机构,郑德群想把自己悟到的心得和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他心里,把学生教好和自己把琵琶弹好是同样重要的事情。

  郑德顺的学生从4周岁到58岁都有,不管多大年龄、有无基础,只要愿意跟他学,他都倾心教授。

  为了能顺利地与小学员交流,赢得他们的信赖,他学着刷微博,打并不擅长的游戏。正因为如此,他和小学员的交流没有障碍,他布置的作业、提出的要求,孩子们都能顺利完成,而且总是争着把作业发到群里。“看着这些孩子们,我时常能想到我小时候学琵琶的情景,希望这些孩子能在琵琶声中长大,他们快乐时、悲伤时都能用琵琶来抒怀,让网易体育直播人爱上琵琶。”郑德顺说。

  在郑德群的指导下,孩子们进步明显,家长们常会夸孩子跟着郑德群学琵琶,学习主动性很高,不需要催促监督。听到这些,郑德群心里特别高兴。

  孩子们的进步让郑德群欣慰,“老学员”的执着更令他感动。有一位年龄较大的女士通过微信跟郑德群学琵琶,每周一节课,每次近一小时,虽然这位女士没有小学员接受能力强、进步快,但郑德群每次都认真教。郑德群觉得,和大家分享有关琵琶的一切,是一件快乐的事。

  “只要抱起琵琶我就充满了活力”

  “琵琶是一件始终活在当下的乐器,有2000多年的历史技术方面的发展和丰富程度完全不亚于西方乐器,这点我们非常有底气。”郑德群谈论起琵琶可谓如数家珍,他介绍说,琵琶在古代又称“批把”,东汉时期刘熙所著《释名释乐器》中写道:“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即琵琶本是在马背上演奏的乐器,其以向前拨为“批”,向后拨为“把”。“批把”一名也源自其演奏方法,后确定为“琵琶”二字,与“琴瑟”相仿。

  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郑德群始终没有放下过他的琵琶。每谈至兴处,他都会弹拨起来,用以进一步介绍说明或单纯地配合自己的情绪。

  郑德群告诉记者,要通过一个木头把内心的音乐情绪表达出来,而且让听众们接受,这个过程非常痛苦,非常难。对琵琶演奏者来说,底子有多厚,表现力就有多强。那么,如何夯实自己的底子呢?郑德群的答案很简单:多练习,不断学习。

  多年的钻研学习,郑德群的琵琶技艺每天都在精进。对于未来,他的期望很简单:“艺无止境,只想我能弹的时候一直弹下去,也希望现在年轻一代的朋友,能够花一点时间来欣赏我们自己传统的民族乐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