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唯真性情能见真心灵

作者: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11月03日

  潘善云与我的关系颇有些特殊。我们都是台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台州师专,现为台州学院)的校友,同样的年龄,同样读中文专业。我77级,他78级;我留校,他毕业分配回家乡。他宗源天台,生长在玉环;我母亲天台籍,我妻子是他同班同学。“岁月幸同庚,诗书复同道。”我们亦师亦友,亦兄亦弟。潘君毕业后,我们一如既往保持着密切联系。

  我对玉环名优特产“楚门文旦”的良好印象也是源于潘君每年的寄送。我到玉环,工作之外要见的第一个人常常就是他;在玉环购物、旅游、找关系、走后门,也是第一个想到他;他喜结良缘的吉祥之日,我坐了半天的公交车赶去喝喜酒。他曾经的所有工作岗位我都去走访过。在我的印象中,他平时话不多,手脚十分勤快,常常钻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口袋里有点钱都往新华书店送,特别注重资料积累,脑袋里不断产生问题,且孜孜不倦,乐于笔耕。用他自己的话说,“偶有启示,辄即兴批注,或引发玄想,自说成文。”总之,他是一个善良、敦厚、勤奋的实在人。温文儒雅,善于思考,执着地追梦、圆梦,浓郁的书卷气,厚重的真性情是他最鲜明的印记。

  他以农家放牛娃之身考上大学,浸润书香,得以执教鞭于镇中学;教而优,升副校长;继而进教委,入县委机关,后出任教育局副局长。他始终情系教育,博览群书,在书海里拾贝炼金,于笔尖上传情达意。退休之前,他已出版了三本专著,我都是第一时间闻着墨香读的。他早就对我说过,他有一个“读《史记》之梦”。

  《史记》问世2000年来,诠释、解读、研究的文章汗牛充栋,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谤书”到“实录”;从“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形成了专门学科和特别学问。潘君深知山高水长、学海无涯,为了不受他人影响而人云亦云,索性撇开了任何研究文本,搁置所有高见妙论,单刀直入“列传”,发表独立见解。这种不畏艰难的自我挑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的。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见潘君之不凡。我亦喜欢文史。我的读史体会是,可以通过历史发展的案例和细节,检讨自己的生活,借鉴历史经验,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启迪和滋润,从而力求生活更加幸福,胸怀更加坦荡,情怀更加宽广。潘君写的《不朽的心灵——〈史记列传〉断想》就是如此。

  借助每篇文章后面所注的时间可以想像,5年多来,潘君日乾夕惕,手不释卷,不时穿越2000多年时空,轻轻“敲开被时光尘封的字符”,殷殷与“镶嵌在历史的字里行间”,“在沉默,在逗留,也在守候”的“不朽的心灵”对话,感受其中“历史心跳的震动和邀约”;现在他又满怀热情地把“面对既陌生又熟悉的灵魂,古今时光都在这里聚焦与辉映,新旧人物就在这里会晤与对话,历史故事也在这里演绎与延续”的“读史记之梦”奉献出来与我们分享。潘君读《史记列传》产生的“代入感”带给我们的恰恰是现实中的借鉴。尤其是潘君自设禁区,避免与《史记列传》相关书籍资料“撞脸”的方法:不接触“同类”,绕开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和家喻户晓的故事。因此,潘君笔下《史记列传》人物的评点,是独立的“这一个”;带给我们的启发也具有了真知灼见的现实意义、资治通鉴的新高价值,许多地方让人茅塞顿开,引起共情、共鸣。

  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人的相貌就像当事人的一张名片,给予别人的第一印象好坏往往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就连睿智、仁德的孔圣人都会屡屡以貌取人,凡夫俗子就更容易犯这类错误了。所以,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需要警惕被“美貌”蒙蔽了真相而误入以貌取人的歧途(《孔圣人也会“以貌取人”——读〈仲尼弟子列传〉之五》)。在中国先秦的历史上,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对于主政者秦孝公和操盘手商鞅,他们这种急于求成的变革者心态也是合乎人性的。人生苦短啊!谁不希望自己能够建功于当下?谁愿意“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那么变革还真需要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变革成功一定“有我”,但成功不一定“在我”。只要我们尽好时代和岗位赋予的职责,就体现了自身价值,我们就没有虚度人生,历史就不会忘记我们(《变革者的心态与变革的方式——读〈商君列传〉之一》)。

  在芸芸众生里也没有一个性格和样貌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和事实。学生的差异性需要为师者用心去观察、去教导。孔老师有爱生之心,才有因材施教之法,然后才有各有千秋的学生以及薪火相传的儒家思想(《孔老师的眼睛——读〈仲尼弟子列传〉之一》)。……《不朽的心灵——〈史记列传〉断想》共收入文章112篇,绝大部分篇目的字数在1000到2000字之间,末篇文字近5000,大概起压轴作用。字里行间古今映照,思维发散,观点论证逻辑缜密,能够自圆其说,不时闪烁着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作者的睿智。

  诚然,这本书不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准确地讲是一本读书札记、读史笔记。古往今来,《史记列传》的粉丝后浪前浪,观点见仁见智,相近之处在所难免,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史记列传》的价值。潘君追步众学人,为《史记列传》人物再画像,自然也是折射《史记》光辉的一滴水。如果论述和表达的观点相同,那也是十分正常的,英雄所见略同嘛。既然已有无数英雄为《史记列传》折腰,那现在多一个又何妨?而且,这毕竟是潘君的见解,同一性中有其鲜明特殊性。

  我自从接触学术研究,一直主张做学问必须下大力气读原著,少看“参考书”。正因为此,潘君所为深深打动着我。潘君除观点独到和新颖之外,行文用词精准、生动、形象,有一种“说大书”般的感染力,故事娓娓道来,妙语解颐,可读性很强。许多章节还是演讲的好材料。可以说是太史公文史合一笔法的呼应。我特别佩服他的命题艺术,光看标题就让人有阅读的冲动和欲望。如:古代的“人才公寓”、侯嬴的精神“苦肉计”、年少是一把政治上的“双刃剑”、“骑墙”取势也取辱、“抗旨”是忠诚的另一种表达、“和亲”很像臭豆腐、晁错的对与错、武夫=战神≠朝官、南国也设“鸿门宴”、政治移民的“罪与罚”、最美“父母官”、文心雕就中国“龙”、侠对公权的侵蚀、谄媚给你温柔一刀、“酒经”见证人性、“妇人之见”有高见等,太多太多了。当代人读《史记》的缘由和目的不尽相同,产生的效应也各种各样。潘君在《国人的财富观——读〈货殖列传〉之二》中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财富的另一种增值,也是《货殖列传》的现代升级版——货增其值。”那潘君写作本书的良苦用心无疑也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不朽心灵的增值。

  这里,我移植潘君《读书启示录》自序的一段话:“人读书就像牛吃草,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境界:童年读书像牛在田埂,只能顺埂而走,路上有什么就吃什么。青年读书像牛上高山,既要用力前行,更要寻找青草的方向。老年读书像牛游草原,没有道路却青草遍地,一切可随心所欲。”

  我想,潘君读《史记列传》而领悟古今众生之心灵亦应是像牛吃草,随心所欲,踏歌行吟。唯真性情才能见到真心灵。诚不虚也,妙哉妙哉。志同道合,难免惺惺相惜,同频唱和。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作为最早的读者,率先发表感动之下的这篇读后感,权且忝列书中以为序,期待抛砖引玉。自然,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史记列传》面孔。我想,还是大家一起围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吧。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