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休闲 >> 户外
字号:    [打印]

什么是台州

作者:傅鼎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0年06月05日

临海——台州府城

东海枭雄像(孙恩、卢循、方国珍、王直、郑芝龙)

古长城朝天门

  模糊的台州

  什么是台州?很多外地人第一次听到“台州”,会下意识地读成“抬州”,以为是台湾的地名,也有些人会当做江苏泰州。而知道台州位于浙江的人也往往会脱口而出:知道,台州在浙江,因为台风多,所以叫台州嘛。而本地人,对台州似乎也很陌生,他们往往会说,我是椒江人、我是临海人、我是路桥人.……比起对地级市“台州”的认同,更在乎自己的县市区,或者乡镇。

  台州地名源于天台,台州行政中心在椒江,台州府城在临海,台州机场在路桥(原名黄岩路桥机场),台州火车站(客运)在黄岩,台州南站(货运)在路桥,台州最早的县治在章安,台州港即将从椒江海门港转为临海头门港,台州医院、台州中学在临海,台州一中在椒江……

  总之,台州在哪,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

  破碎的台州

  台州内部差异巨大,其口音甚至连一座小山头的两侧都有差异,尤其是玉环市,不到400平方公里的面积、60余万人口,就有台州话、温州话、闽南话、闽东话、潮汕话等无法互通的方言。

  复杂的方言,源于台州破碎的地块。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沿海。台州多褶皱山地,天台山、大盘山、括苍山和雁荡山将其合围,与邻近的宁波、绍兴、金华、丽水和温州隔绝,内部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几十个盆地。而东面的滨海地区,被海浪冲击形成了海蚀地貌,岸线曲折,岸坡陡峭,湾岬相间,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沿着地势不断抬升,形成了充沛的地形雨。山岭成溪,山谷汇流,奔向东海。

  人们在山坳里寻找庇护所,在河边营造村落,在丘陵之地从事生产。人们经营着林地、茶场、果园;舍鞍马,仗舟楫;泛流东西,沟通南北;驿道兴起,聚落繁盛,畅流大海,耕海牧渔。聚落因山而阻,因水而兴。群山阻隔的小盆地成为稳定内部小共同体的场所,宗族形成,千年维系。文明时代的来临,势不可挡。

  游移的台州

  “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什么是台州?在杜甫看来,从中原前往台州要横渡淮河、长江、钱塘江,风浪无休无止,虫蛇满地,怪兽横行。

  长期以来,不用说华夏文明中心的中原,甚至对比同在江南的苏杭、宁绍之地,台州都是偏远荒蛮的存在。当吴越早已进入青铜器时期,相继争霸中原之时,台州地区还在百越杂处、断发文身的蒙昧时代。连绵的山脉长期阻隔了陆上交流,而大海则催生了台州乃至浙东南最早的文明。

  越国灭亡后,勾践的后裔相继南逃浙东南和福建,成为各地区的部落首领,浙东南的台州、温州和丽水形成了东越国(后称东瓯国)。然而相比同时期已经进入郡县制、中央集权化的战国七雄,东瓯国仍然是半原始半开化的部落君长制松散联盟。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沟通东瓯国各地的,主要是海路。内陆山区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位于灵江入海口的章安于汉昭帝时期设立回浦县,成为台州地区最早的中心。

  “天台雁宕之间嘉山水。”山水诗人鼻祖谢灵运道。

  魏晋南北朝,中原移民纷纷渡江南下,台州的陆路迷雾逐渐打开。

  陈郡大族谢氏,在动荡中南下会稽(绍兴)。代表人谢安曾隐居上虞东山,“东山再起”后,指挥晋军力挫前秦百万军队,获得淝水之战胜利。其后人谢灵运凭借世袭家业,率众多仆从开山掘湖,解锁未知之境。他设计了登山鞋(谢公屐),从始宁县(嵊州三界镇)出发,循曹娥江—剡溪而上,一路伐木开路,翻越天台山—大盘山绵延合围的群山地带,进入天台盆地,再沿丘陵交错的始丰溪河谷而下,抵达临海。临海太守获报,以为山匪袭来,后来知晓是谢灵运才放心。自此,台州通往外界的驿道依次开辟,临海因为地处四条驿道的交会处,山环水绕,且位于台州地区陆域中心,成为军事要塞、交通枢纽,台州的中心也从章安转移到临海。到了唐朝,从绍兴通往台州的这条山水驿道已然演绎成“浙东唐诗之路”,成为彼时文青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李白尚未出行,已在梦中畅游,醒来时兴奋不已挥笔写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及至登临天台华顶,见草木苍郁,云雾缥缈,心中无限怅惘:“登高丘而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

  不同于中原的坦荡平原,也不同于江南的细密河网,台州的群青山谷成为山水诗人的神往之地,也成为佛教高僧的修禅之所。

  隋朝,智者大师居天台山,创立佛教天台宗,成为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宗派。

  唐朝,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时天台十祖兴道道遂大师于临海龙兴寺开讲天台教义,最澄从之学《摩诃止观》等,并至天台山参谒国清寺、佛陇寺,回日本后在京都东侧比叡山大兴天台教义,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

  北宋,张伯端浪迹云水,跌宕半生,后归临海。“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著《悟真篇》,主张性命双修,开创道教南宗,人称“悟真先生”,又尊“紫阳真人”。

  唐朝郑虔左迁台州,见台州文风未开,“我今谪此,当有教化之责”,于是首办官学,教化台州。

  南宋时,理学大师朱熹讲学临海、黄岩等地,台州列为辅郡,文化昌盛,号称“小邹鲁”,儒释道实现三教合一,万善同归,是为“和合”。

  群山的阻隔逐渐打通,东海的浪潮却从未停歇。如果说,代表华夏大陆文明的“儒释道”,循着驿道、山谷与河流逐渐在台州大地生根发芽,另一股透着咸腥味的海风,怀着不屈从的挑衅心,始终保留着“在野”的本色。

  三门湾的蛇蟠岛曾经发生过很多灵异事件,也历来是海盗盘踞之处——久有“绍兴师爷,宁波客商,台州绿壳(海盗)的说法。

  “海盗祖师”孙恩,反抗东晋朝廷,兵临建康,转战吴越,最后进攻临海城失败,赴海自沉。其妹夫卢循,继续南下闽粤,一度攻破长江防线,然终兵败交州,投水而死。

  “浙东海精”方国珍,路桥人,贩盐起家,元末以海上势力控制浙东,在临海筑台称王,最后投降朱元璋。“净海王”王直,浙东舟山群岛起家,主导东西洋贸易,武装走私,被海禁的明政府围剿后亡命日本,东山再起,威震东海,毕生渴望开放自由贸易,然终被明朝诱杀。他死后,浙东彻底失控,“嘉靖大倭寇”爆发,沿海失业渔民、贸易商、海盗,混合了日本浪人武士,组成倭寇集团。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坐镇台州府,在城墙上修建空心敌台,发明鸳鸯阵,给部队配备火器、战舰等装备,纵横台州,九战九捷,之后转战福建等地,彻底消灭倭患。后来北御鞑靼时按台州府城的城防,重修北方长城,也因此,台州府城墙后世被称为“江南八达岭”。

  “万船之王”郑芝龙,明末日本平户岛发迹,海商海盗,控制东海南海贸易,富可敌国,打败荷兰人,取得制海权,组织大规模移民台湾,降清被害。儿子郑成功继承海上霸业,以东南沿海为根据地反抗清军,光复台州府,一路打到南京城下。台州沿海军民反清情绪高涨,支持郑成功部队,后来郑成功大陆兵败,攻取台湾,清廷下达残酷的“迁海令”,沿海居民全部内迁,其中玉环甚至整体废弃。康熙时代,台湾统一,迁海令废除,然而闭关锁国政策却是个紧箍咒,台州仍旧困如一潭死水。

  解放战争后,台州“一江山岛之战”,国民党残余部队被消灭,可台海前线的地缘形势,使台州乃至浙江长期得不到中央的建设投资。一直到21世纪初,浙江陆域所有地级市都建有铁路,只有台州仍是一片空白。

  千百年,大海之于台州,既意味着海洋牧场的丰饶物产、海洋裕国的通商贸易,也意味着对于来自未知世界的袭击与不安,意味着封禁海洋的权宜与恶果。早期的文明曙光在海边初升,古典时期的文明在内陆河谷建构,潮起潮落,陆海争鸣。直到海洋重开,万帆竞渡。伴随着工业时代与城市时代的引擎,台州的海洋基因再一次苏醒。

  什么是台州?开拓阻隔的冒险,不屈不挠的硬气,低调而不甘平庸。正如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明代台州人王士性所言:“(台州)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平民)与缙绅(士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

  这就是台州。

  (来源:微信公众号“五月May”)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